核科普百科
铀矿床
发布日期:2017-10-12 发布:中国核学会
在一定地质过程作用下形成于地壳中某种特定地质环境内的铀矿物和(或)含铀物质集合体,其质和量能满足当前铀工业的要求,且在当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被经济地开采和利用。
铀矿床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矿物原料需要量的变化,铀矿床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有些过去没有使用价值的“岩石”或低品位矿化岩石,现今可能是经济可采的铀矿床,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即是一例。[1]
中文名
铀矿床
外文名
uranium deposit
根据铀矿床的某些共同地质特征,如:容矿主岩、形成机制(成因)、控矿构造、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等将铀矿床划分成的若干类型。铀矿床学的研究多以矿床成因作为主要分类原则,把铀矿床分为内生铀矿床和外生铀矿床,然后,再根据矿床的成矿环境、容矿主岩、成矿作用的特征进行细分。我国铀矿地质工作者把我国的铀矿床分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四大类型。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新的铀矿床分类方案,将铀矿床划分为:不整合面—接触型、准不整合—浅变质型、脉型、塌陷角砾岩筒形、表生型、石英卵石—砾岩型、角砾杂岩型、侵入岩型、磷块岩型、火山岩型、交代岩型、同变质型、褐煤型和黑色页岩型等15种。[2]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中国核学会 , 词语 , 自然学科 , 科技 , 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