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打造核能创新梦工场——中国核学会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活动综述
发布日期:2017-09-25 发布:未知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现在,越来越多的核工业科技青年感受到了创新风越来越强劲。
12月初,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从事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邓海啸博士,正准备休假给刚出生的孩子筹办满月酒。可一份文件的到来,让他的这个计划泡汤。"这份文件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核学会所在的国防科技社团联盟争取了30个名额,要面向全行业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是争取还是放弃?一边是女儿的满月酒,一边是要和全行业优秀的同龄人同台竞技PK,邓海啸心理很纠结。"但我还是愿意争取。做科研工作如果没有这点勇气,也就实现不了创新。"最终勇于突破的他选择了争取。
这也是大多数核科技青年工作者的选择。同样参与竞争的魏玮是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华龙一号"的一名女工程师。她坦言,身边很多从事科研的同事和同学都很踊跃报名参加这个评选。用时髦的话来说,大家都好像变成了一名核科技领域的创客。
12月12日,经过层层选拔和推荐,在中国核学会的组织下,18位来自核科技各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汇聚北京科技会堂,接受十六位院士及专家面对面的大考。最终,6位青年人脱颖而出,成为此次"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核学会的推荐候选人。12月14日,经过国防科技联盟的再次评审,邓海啸、魏玮、郑友琦、陈志林、丁李利5位来自中科院、中核集团、西交大、工物院、西北核技术所单位的青年成为本次国防科技社团联盟青年人才托举对象。
"这个活动为中国核学会打造青年核科技人才的梦工场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我们从这些青年身上真切感受到了我国打造核电强国的蓬勃动力。"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对这个活动寄予了厚望。
创客大赛:让创新托举强国梦想
不创新,非青年,青年强,则中国强。
在12日当天举行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评选会上,许多创客们在阐释自己申报的创新工程时都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在核能领域,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郑友琦对此深有体会。他从事的是核反应堆物理研究,申报课题是开发先进反应堆模拟技术。"在核反应堆物理研究领域,哪国的研究先进,就意味着哪国的核电技术强。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研究为新型反应堆技术、安全分析、机组延寿提供革命性的技术手段,为中国核能抢占制高点。"
这种不断追去创新、打造核电强国的观点也是操丰的理想。这位年仅32岁的秦山核电高级工程师在介绍自己课题时,反复在强调,虽然身处成熟电站,但创新是身边所有同事的目标。"我们申报的是通过研究看是否可以取消压水堆核电站某一个重复试验项目,如果成功不仅可以向同类电站推广实现降本增效,还可以运用在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技术上,进一步提升我国核电先进性。"
对国家的负责、对事业的追求、对创新的执着……让进入初冬的北京科技会堂显得暖意洋洋。"我的梦想是通过我的研究可以让祖国的国防事业、核能事业更上台阶。"来自西北核技术所、从事空间辐射物理研究的丁李利在自我展示环节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并得到了在座院士和专家的一致认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在活动中这样表示,"我在中国科协讨论这个活动时强调要严把关口,不能浪费国家的每一分钱。现在来看,我们核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胸有全局,心系祖国,一定会为国争光。"中国工程院邱爱慈院士对此观点深以为同,"大家申报的课题范围广、水平高,涉及基础物理、核工程、核安全、核技术、化学与材料等诸多领域,让人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有了这些年轻人,创新托举强国梦想不再遥远。"
圆梦工场:完善青年培养新模式
借助"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要出人才、出成果,还要出机制,真正打造中国核科技青年人才的梦工场,这是中国核学会的长远打算。
有着"中国核科技工作者之家"称号的中国核学会一直致力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并专门聚焦青年发展于2015年中国核学会年会期间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而这项旨在探索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扶持和评价的有效路径和创新模式,培育和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活动正好为中国核学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契机。
在当天"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评选会结束后,中国核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员与部分参评者参加了中国核学会青年会员沙龙,一起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主题进行了畅谈并谈到存在的困惑:"青年创新激励不够"、"很容易聚焦在自己的领域,眼界放不开"、"单位重视还不够"、"科研经费不够"、"短期与长期的科研矛盾怎么处理"……
"托举工程为期三年,每年都开展新一轮活动。中国核学会可以借助这个工程,以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为平台,开展核领域青年人才的评优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和互动,从而形成强劲的创新合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申立新一番话让大家茅塞顿开。
"这个平台会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梦工场。"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首先表示了赞同。"这是万众创新的具体实践,不仅可以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与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培养计划更紧密的结合。"来自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代表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建议。
就这样,在全行业开展青年托举工程、青年科技人才评优活动……这个"点面结合、全链条、生态化"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将形成。"创新需要土壤和环境。"申立新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最大限度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蕴藏的巨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圆强国梦想。(段新瑞、朱彦彦、秦子淇)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